黃山乃名茶之鄉,徽州民間婚俗“四道茶”是徽州人最為普及和注重的茶事。“以茶為禮”是指以茶葉作為聘禮,是茶與婚姻習俗相結合的一種特殊形式。這種風俗,起源于唐宋,盛行和發展于明清。宋代著作《品茶錄》中說:“種茶樹下必下子,若移植則不復生子,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取。”古人以栽種茶必須下籽,隱喻結婚就要生子,并以茶樹不可移植的特點作為婚姻篤定、愛情專一的象征,自然有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意義。
徽州民間婚俗“四道茶”是宋、元以來延續至今的茶文化的精品。當婚禮進行至“二拜公婆”之后,新娘從歡喜娘(選自村中吉利、和順、漂亮的中年婦女)手中接過金邊茶盅,輕輕擺進拜桌當中,掀開桌上一方紅布,下面是“五香茶”(茶葉、紅糖、菊花、桂花、橘皮)。用匙各取適量放進茶盅內。新娘接來沖泡好的茶后,放在紅漆托盤里,徐步走向公婆,連茶舉至齊眉,恭敬地深深鞠躬,請公婆喝茶。這是第一道茶中的“孝順茶”。公婆呷上一口,說:“好茶,香茶。”當即從歡喜男手中遞來的甘草、黃連中取少許放入另一茶盅,輕搖幾下,遞給兒媳說:“萬事開頭難,持家靠勤儉。”這是第一道茶中的“苦茶”。新娘喝上一口,茶中苦澀立即由喉而入。但苦過之后,甘甜也慢慢而來。“苦茶”告知新人,只有“吃盡苦中苦,方有甜中甜。”
第二道茶是在拜堂之后、認親之前,是徽州民間婚俗最熱鬧的階段,茶事更是韻味橫生。在公婆給過大紅喜包之后,第二道隨即展開。由利事人(選自村中同宗內上有公婆、下有兒女、夫妻恩愛、鄰里和睦的夫婦)將已泡好的茶給新娘。這茶中有糖、核桃仁、桂圓肉等,叫“甜茶”。
第三道茶,是送入洞房之后,稱“盼喜茶”,伴娘早就準備好了“盼喜茶”。從食筐內取出金漆喜盤,內有泡好茶頭茶盅兩只,并“四喜果品”:棗子(早生貴子)、栗子(早早得利)、蜜糖二杯(甜甜蜜蜜)、雞蛋二個(圓圓滿滿)放在桌上讓新人慢用,“盼喜茶”與“交杯酒”為花燭之夜的美妙搭檔。“盼喜茶”不僅茶要喝,四喜果品更要吃,但都不能吃完,表示“喜氣不斷”和“好日子還在后頭”。
第四道茶是新郎新娘以新夫婦的身份辦的第一件事,向家中長輩及公(爹)婆(母)請早安,敬早茶。這是“四道茶”中最后一道,也稱“親親茶”。整個過程要洋溢小輩對長輩的尊敬和長輩對小輩的慈愛與呵護;吃過“親親茶”,一家人第一次坐在一起吃早餐。一個和睦、團結的新家,在融融的親情中寄托著對未來生活的企盼和祝福。
“四道茶”是徽州茶文化的精彩凸現。奉的是一杯茶,敬的卻是一顆心。喝的是一口茶,品的卻是無限親情;說的雖是幾句好話,卻聲聲句句道出了祈愿與真誠。行的是敬上愛下的禮儀,展示的卻是徽州人對茶的重視和喜愛。
(信息來源:歡聚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