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人們對太空的興趣,保衛中國太空計劃的未來。”歐洲新聞網20日如此解讀中國太空授課的目的。《印度斯坦時報》認為,中國是在學NASA,該機構曾激發學生的太空探險興趣,維持對其預算的支持。 美國宇航局顧問委員會成員、航天政策專家勞格斯頓2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航天知識的普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水平”,他說,NASA就在利用各種社交媒體向美國人展示太空所發生的一切。
教師宇航員是NASA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環球時報》記者在華盛頓曾多次參加“航天日”活動。美國的“航天日”是為中小學生準備的,主要是對孩子進行航天科普教育。最熱鬧的當屬“來自太空的聲音”。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每人在紙條上寫下一句想問宇航員的話, 依次通過航空航天博物館的設備, 上傳到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地面站,再由地面站聯接到國際空間站, 由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一一回答孩子們的問題。
俄羅斯克麥羅沃州文化教育學者娜達利亞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的太空授課“浪漫而友好”,是一件非常偉大的嘗試。蘇聯時期,許多孩子有成為宇航員的夢想,這在很多中學課本里都會被反復鼓勵,甚至很多玩具的設計都有這方面的引導。但現在,俄羅斯這種對孩子航天理想的“浪漫主義”教育已經沒有了。
韓國《每日經濟》稱,“上天入海”顯示了中國人在宇宙和海洋等尖端科技領域的飛躍,也成為中國崛起的最佳象征。而成為科技強國與中國對科普的重視密不可分,13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基礎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就是范例。早在1961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就出版了以理科內容為中心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并獲得兒童和家長的高度歡迎。雖然隨著時代進步內容有所變化,但該讀物一直備受中國人喜愛。過去50年一代代中國人在這樣的科普環境中長大,而韓國是否應學習中國,確立類似的能喚起少年兒童的科技好奇心并播下未來科技火種的項目?
(信息來源:搜狐新聞)